《归藏》
《黄帝说》(40篇)
《汲家琐语》
《穆天子传》
《山海经》(郭璞注)
《禹本纪》
《伊尹说》
两汉时期的鬼怪书主要有:
《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
《汉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汉武内传》(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志》
《列仙传》
《神仙记》
《神异经》(东方朔著,一卷)
《十洲记》(东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纪》
《徐偃王志》
《玄黄经》
《虞初周说》(943篇)
《异闻记》
……
六朝时期的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张华著,400卷)
《集灵记》(颜之推著)
《旌异记》(侯白著)
《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
《灵鬼志》(荀氏著)
《灵异记》
《冥祥记》(王琰著,10卷)
《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
《神仙传》
《神异记》(王浮著)
《拾遗记》(王嘉著,10卷)
《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
《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
《搜神记》(干宝著,20卷)
《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
《宣验记》(刘义庆著)
《研神记》
《异林》(陆氏著)
《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
《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
《冤魂志》
《甄异传》(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
《博异志》
《补江总白猿传》(1卷)
《传奇》(裴铏著)
《独异志》
《古镜记》(王度著)
《河东记》
《集异记》
《秦梦记》(沈亚之著)
《湘中怨》(沈亚之著)
《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
《异梦录》(沈亚之著)
《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
《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
《周泰行记》(韦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
《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
《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
《乘异记》(张君房著)
《括异志》(张师正著)
《洛中纪异》(秦再思著)
《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
《睽车志》(郭彖著,5卷)
《夷坚志》(洪迈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记》
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闻夷坚续志》
《诚斋杂记》
《续夷坚志》
《子不语》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皇帝贡献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
但它都不肯吃。著名文人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应
当吃什么。一试验,果然就像东方朔说的。皇帝问东方朔怎么知道的,他说
《山海经》中有记载,看了自会知道。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
塌陷,有人发现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传说开来,但
无人知晓何意。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
刘向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皇帝大惊,朝臣哄动,于是出现了一
股阅读《山海经》的小热潮。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
因治理河渠有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
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
《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
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通晓天下的效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产生于明代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读者往
往被其中的神奇故事所吸引,从而对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佩服不已。但可知
道,书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不少是取自《山海经》的,而作者的想象
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启发。如此等等,《山海经》的魅力自当不言而喻。
那么,具体的魅力何在呢?在于《山海经》丰富而神奇的内容,举凡当时人
所能听到的、所能见到的、所能认识到的、所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无不记
载。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气的半人半神,
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变化莫
测的神话传说,各种各样的国家人民,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装束,奇异的病
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物,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
工艺,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简直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就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所以,自古
以来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而对它做的目录学分类也不统一。西汉刘歆在《上
<山海经>表》中论其性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
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
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此后的历代史籍目录颇有同其说者,
如《隋书·经籍志》等,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此后
也不乏同其说者,如《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
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
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
应是“小说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性质的书。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
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看作是史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就《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来说,鲁迅的论断是确定不移的。
《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
传,积累而成。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
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
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
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主要充当氏族首领、部
落酋长和奴隶主的高级顾问。为了让一般的人信服自已、崇拜自己,巫师们
就要尽量表现得见多识广。于是,他们努力积累文化知识,采掇奇闻异事,
使掌握的文化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世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整理
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到了战国时期,有人把这些性
质相似而杂乱无章的资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代,又经
人增删润饰,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现存之《山海经》共计十八篇,从其外壳结构看,大体可区分为《山经》
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系到它的内容,又可划分得更为详细。即《五臧
山经》五篇,地理范围是华夏之地,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异的动物、植物、
矿物,祀神的典礼和祭品、祭器,有时亦写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
《海外经》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为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
也记载了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四篇,
不仅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如昆仑景象、建木形态、巴蛇和贰负等状况,同
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写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帝俊的后裔
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锻工,炎帝的后代
鼓延发明钟,并且作了乐曲等等。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
稽之谈。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
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
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
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
了解到各地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
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
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
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是知识的山,是知识的海,并以它广博、丰富的内容和奇特、
高超的想象力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称道、所叹服,因而它不仅是广大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也是广大读者朋友获得许多古代
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此书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
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
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
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而且,《山海经》也为人们了解自
然知识和古代某些充满巫神祈祷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山
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
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
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
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
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诸如此类,真可
谓有永久的魅力!
中国民间故事和《山海经》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1.时间:《山海经》作为一部记载中国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的古老文献,其发生时间通常被认为是在远古时期,紧密关联于创世纪。而中国民间故事则通常发生于较晚的时期,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2.内容:区别于《山海经》中与超能力相关的神佛妖魔,中国民间故事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故事的主角常常是底层小人物,反映他们的生活、挑战和情感。
3.形式:《山海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猎奇的内容,创造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神兽。相比之下,中国民间故事更接地气一些,更多的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也包括一些家常故事。
总的来说,《山海经》和中国民间故事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上一篇:中国电子游戏知识产权
下一篇:中国古代数学游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