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幼儿身体、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社区、幼儿园都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的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在幼儿园中,教师教育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游戏,利用游戏的基本特征,在幼儿游戏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介入。
教师可以从游戏开始前、游戏进行中、游戏结束后三个方面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介入,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游戏开始前
1.儿童的知识经验是游戏的源泉,所以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多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更多地认识社会角色等。
2.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空间、心理环境。其中游戏场地大小要适宜、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要和谐。
(二)游戏进行中
1.以观察为依据。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观察去发现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适当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与介入,可以观察幼儿游戏的主题、环境、内容、材料,幼儿的需求和行为。
2.适当指导与介入。
(1)确定指导与介入的时机。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要根据观察需要而定,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对游戏失去兴趣准备放弃时以及游戏内容发展或技巧方面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发展其游戏。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以自身、材料或者儿童伙伴为媒介。在指导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通过言语或者动作手势、眼神等以教师的身份干预儿童游戏。在材料方面,教师多提供有转换性的、自然性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探索游戏的兴趣,并且保持愉快的心情。
3.注意事项
(1)把握好指导与介入的对象范围。做到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分层次指导。
(2)把握好互动的节奏。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体验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并且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提问时,教师避免提现实性的问题去打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及时退出。幼儿所预期的游戏行为发生时,教师应该从游戏中退出,让幼儿重新自己控制游戏,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三)游戏结束后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多多鼓励,使幼儿保持对游戏的高度热爱。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做出反思,反思自己的游戏指导行为是否合适,幼儿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游戏行为。
在往年教师资格、招聘的考试中,通常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去考察这部分内容。例如客观题中考查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哪些;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去指导等,在做题时,首先要对知识点有明确的把握,然后利用题干中的关键词去调动知识。材料分析题中去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去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做这类题首先根据问题去找准理论,然后分析材料并找到对应的理论,最后可评价教师的做法也可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角色扮演
一、“学前游戏论”: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
二、“学前游戏论”内容: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扩展资料:
主要课程:
本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全面的阐述儿童游戏的涵义与本质,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概况与发展,游戏的类型与结构功能,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游戏观、幼儿园游戏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技能,确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学前游戏论
幼儿园游戏名词解释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
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
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
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
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
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
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
早期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如下四种:
1.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即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2.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拉察鲁斯。
主要观点∶对于幼儿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易疲劳,需要游戏来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3.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格罗斯。
主要观点∶游戏生活准备说亦称预演说,哲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新生儿或动物遗传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或部分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对生存至关重要。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和完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本能。
游戏作为一种练习生存技能的手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幼小动物(如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游戏。Groos认为他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人类。例如,儿童在社会戏剧游戏中扮演父母的角色(如本章开篇所举的例子),也就是其日后为人父母所需技巧的一种练习。
4.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进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上一篇:幼儿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下一篇:幼儿游戏的理论知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