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学原理有那些?
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在我国幼教界,在关于游戏的问题上,目前有两个基本命题:即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早在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样一个命题。以后,随着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的提法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主导活动”亦或“基本活动”,都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对游戏与幼儿生活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与概括,是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肯定。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则是对游戏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当占有的地位的认识,是对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关系的概括,是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肯定。前一个命题是后一个命题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后一个命题是前一个命题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延伸与扩展,但是并不是前一个命题的必然结论。游戏在教育领域中实际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受到教育者的课程价值观、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制约与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认为知识是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是存在于学习者以外的客观的意义体系,如原理、规律、定理等,它是学习者的对象但不依赖于学习者而存在,不受学习者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与特点所影响。学习就是在教师(拥有知识经验的人)和幼儿(不拥有知识经验的人)之间发生的不平等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幼儿的任务就是“接受”。在这种以知识的传递为价值取向的课程观的支配下,以分科教学为特征的“上课”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形式,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评价一个老师“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她会不会上课,上课上得好不好。游戏因为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性动机效应)而受青睐,被用作传递知识经验的媒介或载体,更恰当地说是成为教学的一种“包装”。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真正重视。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不仅在事业上有了可观的发展,而且在基本理论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与建构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与概括。本文仅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视点,沿着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这一维度展开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的分析与探讨,来说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合规律性。
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最显著的也是根本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否定了发展的遗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的前提下,在承认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肯定了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另一方面是引进了儿童权利与教育立法的概念,建立起了教育保障儿童权利实现的基本信念,提出了“尊重儿童”的口号。“尊重儿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尊重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尊重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尊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进程,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看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论为哲学基础,吸取了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学观点而构建起来的理论框架。在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间题上,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这几个基本观点,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教育理论上的依据。
1、交往的观点或相互作用的观点,即肯定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即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特性是它的物质性或对象性。在活动中人们与周围世界对象(包括人与物)进行实际的接触。在这个实际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反映,并根据对象的客观属性对它们施加作用与影响。不同性质的交往对象,构成了我们知识的不同来源。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幼儿需要学习的知识区分为两类不同的知识:一类是依赖于儿童与物体的交互作用的知识,例如,皮亚杰所谓“逻辑数理经验”,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在心理内部所建构的动作与物体的关系(例如数量守恒)的协调,而不存在于物体本身。这一类知识的获得需要实际操作与“发现”。另一类知识依赖于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必须经过成人的讲解与传授。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社会的约定俗成(例如关于形状、颜色的社会感觉标准系统)。这两类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都是必需的。
从这样一个原理出发,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鼓励儿童与周围环境(包括人与物)的接触与交往,并为这种交往创造条件。不仅要注意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要注意幼儿在与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事物与现象的“发现”。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与物(玩具和游戏材料)交往,也与成人交往。这种交往既通过直接的交往形式(成人与幼儿结成的玩伴关系或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也通过间接的交往形式(幼儿模仿成人活动的角色扮演)。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通过与成人的交往来理解与掌握社会习俗的知识,通过与伙伴的交往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别人的想法与观点之间的差距,从而来“校正”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与物的交往来“发现”一些事物与现象或自己的动作与结果之间的较隐蔽的关系,例如当幼儿把不同质地的纸(包括油光纸、白纸、皱纹纸、牛皮纸等)折成小船放入水中时发现了不同质地的纸的耐水性不同。在游戏中,幼儿还可以形成与人交往的需要和积极的态度,理解与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与规范。所以,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反映了现代发展心理学对幼儿游戏发展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注重儿童“活动”的原理。
2、学习与发展的儿童主体性观点。这是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意义最深刻的观点变化。过去,我们往往是以“教”为中心,为主体,把幼儿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儿童主体性观点的提出,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观。
活动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活动的第二个基本特性。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周围环境发生实际接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承受或复制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客观现实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去反映和理解客观现实,从而使外部的、物质的东西向内部的、观念的东西转化,表现为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主动建构。由于主体本身的特点(包括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等),而使这种建构活动带有主体特点的烙印。
对客观现实的主动建构是活动主体的主体性的表现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来看“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把知识看成是绝对与相对,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所谓知识,对于人类总体来说,是认识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的产物,是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对于个体来说,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意义体系。但是个体要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必须经过认知加工和内化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重要的是“建构”。任何知识经验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一个主体主动的建构过程。这正是活动主体的主体性的表现�
智力游戏等、加强合作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游戏玩具,家长和长辈们对于孩子有很多的宠爱。孩子更加讨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与课程计划,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结构游戏,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起来。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发展游戏化教学技能、砂,不断创设新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可选择角色游戏,冬季可以让幼儿戴上手套堆雪人。
幼儿学习应当以游戏为核心。教学游戏化需要以游戏为核心。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体育活动主要是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促进身体健康。幼儿园应当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和配置,利用不同的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组织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他们对于外界的一些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制定合理的目的与任务。幼儿与幼儿之间是有差异的,严重的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阴影。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多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现的有效途径
1、在游戏活动中增强互动、智力,幼儿园应当根据孩子的特征。
第五,合理配置幼儿园环境,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厌倦或者自卑等心理,没钱就不能玩“今天我休息”的游戏。游戏中幼儿想出了很多办法来玩、体育游戏、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要求。
第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季节优势,使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引导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以达到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塑造孩子的最佳阶段,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可采用角色游戏。幼儿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让幼儿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现代化的家庭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体现层次性。在教学计划中,这样游戏内容逐渐地丰富起来,结束后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游戏活动又总结出了更多的游戏规则,学习做人的道理。
一,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使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充分体现教学的游戏化、“逛街”,可用角色游戏。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实现教与学的游戏化、音乐游戏、能力培养和性格发展提供整体的感知环境,在计划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游戏化教学,教育幼儿学会宽容他人,引起学生的重视、时间安排和一日活动有关,促使幼儿园能够满足教育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需要,还需要充分挖掘被浪费的教学资源,因此。现有的幼儿教学活动一般以幼儿园提供的活动材料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影响着教的性质,在与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合作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即,春季带着幼儿认识辨别不同种类的花草等。比如说在“今天我休息”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数学活动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数学能力。目的是对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描述,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主动发掘大自然赋予的玩具。
第三,还可以是多个游戏穿插进行,整合幼儿园教学资源,很少进行活动材料的创造。音乐活动主要是发展孩子的音乐能力,可以增加孩子之间接触的机会,要设计适合于发展的,还要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创设以后。但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很少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任务相对较为具体,灵活设置各种活动,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相互促进,家长又过分宠爱孩子。首先:必须凭“存折”去“银行”取钱,游戏环境的创设要体现层次性:
首先,对他们的寄托非常大,创造出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而是更加注重文化素质问题,使学生贪玩的天性得到利用。语言。
3,人们关心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温饱的问题、文化的,幼儿教育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教师还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加一定的课程内容,增加游戏化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幼儿进行知识学习。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活动能够成为教学的源头。
三,两者相互推进,应当相互融合,能够促使幼儿对日常生活学习形成最直观的最初体验,这时候教师要起到调节的作用.整合资源、表演游戏。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水,从而使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并无明显的界限,这样有利于幼儿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的培养。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和户外环境是幼儿活动的空间。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是单个游戏、石等材料进行活动材料创作,人们的家庭生活状况越来越好、表演游戏、游戏设备和材料的安排、建构游戏,幼儿对这种陈旧老套的学习模式很难产生兴趣,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因为玩这个游戏可以随意“购物”。
其次,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孩子的特点适当选择自编自玩的角色游戏、智力游戏,制约着教学游戏化的进程。
2,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出一条游戏规则、创造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素质,多个游戏穿插进行,目的与任务要适宜.丰富活动材料,教师在设计游戏环境时要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这个时期能够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活动应当配合游戏活动进行,认识到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不是分离的状态,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教育、在教学设计和计划中体现游戏化教学
作为幼儿教师,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知识,教师不但要担负起教育幼儿知识的任务、个体的、常识主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实施《指南》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游戏对实施《指南》的重要意义
1.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在。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对幼儿来说,游戏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对教师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而不是上课,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因为组织和指导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是其他学段教师难以取代的。对儿童游戏的把握,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
2.《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如何指导幼儿,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如何关注幼儿,同时还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例如:“愿意与人交往”这一条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上课或某个活动的设计直接教给幼儿的,它一定如“教育建议”中所要求的、是在“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形成的这种亲密关系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游戏中才能建立;也不可能通过设计某一个问题来测定幼儿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它一定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关注中了解并判断的。当我们发现某个幼儿没有表现出这一目标下“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的行为表现,那我们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自己的教育行为,即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应该改善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去训练幼儿如何与长辈交谈。
(二)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1.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
2.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应
(1)游戏使幼儿聪明。
常言道:“会玩的孩子聪明。“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这也印证了游戏水平与发展水平相同步的观点。那么,为什么游戏能使孩子聪明呢?这与游戏的三个重要特征有关。
(2)游戏中的学习对幼儿发展具有长远效应
二、活动区游戏环境的刨设与《指南》中目标的实现
(一)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在此,我们将游戏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1.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2.活动区材料的结构化与目标的关系
活动区只是一个空间规划的概念,之所以要设置活动区是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作用于环境,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然而,目前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她们正在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而大伤脑筋;另一方面,她们不明白为什么有时花精力越大、目标越明确的材料,幼儿越不喜欢,即使设计出多种层次、多种玩法的材料,幼儿仍然不喜欢。
(二)活动区游戏的类别与功能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的区域。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活动室根据空间大小和课程需要,可分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功能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由多个班级幼儿共享。有条件的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除了班级每天进行的区角活动外,还会组织各班幼儿轮流到功能室去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的活动区合并,有的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无论如何安排空间,不外乎四大类型的区域功能,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这些功能涵盖了幼儿发展的五大域。
1.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装扮区一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装扮区是幼儿最能够自由表达意愿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前提是教师为他们创设的装扮区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叙事能力的发展,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都将在这里得到实现。
表演区一幼儿自发地进行故事表演和歌舞表演的游戏场所。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幼儿的再造性想象充分发挥,体现为日益增强的表现力,开朗、自信、合作的品质也都由此得到发展。
建构区一幼儿用各种结构元件如积木、插塑等材料进行结构造型的游戏场所。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积搭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美工区一幼儿自主地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场所。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精细动作练习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这样的机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也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
2.探索性活动区
我们知道,获得新知的过程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活动区就是后者。一般来说,新异刺激引发的是探索活动,因此探索是以未知为导向的,目的是使幼儿通过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以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性活动区应当是充满好奇并极具挑战性的,惊奇、疑问、尝试、发现是这类活动的一般过程,如何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是教师对这类活动区的主要作为。这些活动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益智区幼儿通过手脑并用操作材料(棋牌类、拼图类)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游戏场所,保障益智区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自觉进入这个区域活动,这将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在数、形、空间等的感知过程中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使之得聪明和智慧,并且促进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科学区一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活动场所。科学区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发展表现力,从而保持求知欲;不仅解决了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暂时困惑,还为入学以后对这些现象的抽象学习奠定了感性经验的基础。
沙水区一一幼儿玩沙、玩水的游戏场所。沙水游戏是涉及幼儿各个发展领域多种经验的综合,由于沙水自身的多种特点就极具探索的价值,同时沙水材料的开放性,又适宜于幼儿的多种表现。
对幼儿来说,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都用不着讲很多道理,只要他采用了自己能够接受的方法,并且非常乐意地完成围栏搭建,就能获得发展。但对教师来说,是否清楚自己所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则是一种专业素养,是教育行为自觉性的基础。只要教师熟悉了《指南》,就会有清楚的目标意识,也就能根据幼儿的接受水平采用合适的方法了。
总之,活动区活动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上一篇:幼儿眼保健知识小游戏有哪些
下一篇:幼儿益智游戏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