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如何会说,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因为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一起本论文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吧。
论文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定义和特性进行阐述,论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探讨游戏活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组织合适的游戏去顺应幼儿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游戏;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人们也早就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游戏充盈于儿童的身心,充盈于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在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儿童在学习和发展着。
一、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定义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能普遍接受的游戏的解释。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游戏定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发生了疑问。不同人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认为,游戏是一种不能下精确定义的现象。因为"游戏"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有的认为,游戏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形式……《教育词典》认为,游戏是以一定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劳动、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游乐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就是游戏。幼小儿童,游戏就是学习,是"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尽管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马可连柯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人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样。"(二)游戏的特征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
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无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即人在游戏,人是游戏的主体。而迦达默尔却认为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
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不管是儿童游戏还是艺术游戏,都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相对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单纯自为的游戏,而宗教游戏与艺术游戏则通向了观众,为观众表现了一个意义整体,游戏者与观众共同构成了"游戏共同体"。
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餐后各种区域的自由游戏;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在《蔬菜》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先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有的将这两种菜分开,有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菜。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来捡菜的幼儿多了,边捡边问,听说是帮厨房的忙,可来劲了。还问要不要洗一洗。在进餐中还问,这些菜是不是今天大家捡的,吃得可香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青菜和菠菜,知道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品尝了青菜和菠菜不同味道。
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音乐区中,幼儿无形中会自己分配角色。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这样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四)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
由此观之,游戏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五)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车上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根基。
三、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根据儿童游戏上述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我们可以理解:
游戏实质上是幼儿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进一步讲,游戏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征和规律看,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是幼儿幼稚心理的表现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幼稚心理。例如:《理发店》,在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洗发水空瓶、吹风机、梳子、剪子、推子等)幼儿就会模仿理发员的洗、剪、推、吹等基本动作,而顾客在享受到这种服务后,不但会说谢谢,还知道要付钱等。
幼儿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获得了各种生活体验。这类游戏就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的参与和大胆的尝试,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如刚会爬楼梯的幼儿,一见楼梯便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刚会用积木垒高,便会不停地推倒重来。这种出自婴幼儿内部发展需要,使幼儿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无处不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游戏虽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儿童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努力使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一)实现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
1、推进游戏的教育化,就是要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的放任状态,扭转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推进教育的游戏化,就是要改变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的现象,防止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因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必须指出的是,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要防止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真正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
(二)让自主性游戏与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美国学者大卫﹒韦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将游戏因素和教学因素结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同时也满足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而不在课堂上;教师教学不仅仅用游戏来激发幼儿被动学习的动机,而应该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经验。
1、自主性游戏与领域教学活动的融合在领域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常常无法在时间或空间上满足幼儿充分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小班幼儿制作好"胡萝卜小车"后,高兴地在"马路"上开着。开了一会儿,孩子们由于要随教师的安排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只好很不情愿地把小车收起来,放到展示台上。看到孩子们无奈的表情,我想何不顺势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玩玩开车游戏呢?想到这儿,我马上拿了一个玩具方向盘作开车状,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见过什么车,开车要注意什么,接着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制的胡萝卜小车、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车或方向盘当小司机,我还建议"小司机"邀请同伴乘坐自己的汽车。顺着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兴趣点,"开汽车"的角色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准备中思考孩子也许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可收集哪些游戏材料以备孩子之需,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与游戏自然融合。
2、自主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它和自主性游戏很相似。怎样把自主性游戏和区域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呢?我们从墙饰人手,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生活经验,启发并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效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如发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无所事事,我们便在"娃娃家"的墙上张贴妈妈给宝宝讲故事、爸爸看报纸等小图片来引发孩子的游戏行为;发现孩子在建构区不会使用多种材料,我们就使用多种材料搭建各种造型,并把它拍成照片贴在建构区的墙上,暗示幼儿模仿,进而创造;在认知区,我们把有关交通规则、风景名胜等教育内容设计成可数人同时参与的棋类游戏,孩子的学习因游戏化而显得轻松愉快。
五、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是不争的事实,将游戏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的教育实践,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8-130页;第290-292页。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页-13页。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7页。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8页-120页。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0页-113页。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更符合小朋友的心理、小朋友的生理和幼儿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小朋友的认知发展,促进小朋友体、智、美、德的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小朋友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通过促进小朋友主体性的发展来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使小朋友真正活动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游戏永远与课程有关。
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生动、丰富、有趣。我们应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适合幼儿,让幼儿园游戏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形式,游戏前要做好准备,游戏中要尊重幼儿兴趣和愿望,理解幼儿感受和体验,满足幼儿情感需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
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空间,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幼儿一个嬉戏的舞台,让他们展示儿时的风采;给幼儿一个求知的启迪,让他们全心全意探究自然的神秘。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置身于快乐的游戏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游戏化。
幼儿的生活需要游戏,游戏也是幼儿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游戏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情绪情感、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它不仅构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离不开游戏。然而,由于受自身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幼儿自发的游戏往往是简单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师及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观察力。同时,观察力也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成分。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有所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因为他们比他人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在于他们对身边看似寻常事物的超越一般人的的敏锐洞悉。良好的观察力对孩子的成长与求知是很重要的。
科学角“磁铁的游戏”我将磁铁块、曲别针、铁钉、纸片、塑料片、布片等东西混合在一起,让幼儿经常自己玩耍,看看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经过孩子的实践、观察、争论,得出磁铁吸铁的特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如我在组织幼儿玩“会变的颜色”区角游戏时,取红黄蓝三色水或颜料少许,空玻璃瓶若干,矿泉水。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的配色制成各种果汁,如鲜桃汁、橘子汁、咖啡汁……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观察颜色的变化,逐步掌握配色的方法。孩子们特别喜欢此游戏,虽然开始他们不能如己所愿的配出自己想要的果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孩子们还是掌握了配色的方法。此游戏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强烈兴趣,使儿童知道红黄蓝三种颜色任意调配,就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并逐步总结出所配颜色深浅与三原色量的关系,他们还进行了其他两色、三色甚至更多颜色调配的尝试。这样的游戏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文明进步的泉源,有了想象才能创作,有创作才能有发明,有新的发明社会才能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而把孩子培养成富有想象,富有创造的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把自己想象成“假装”的人物,模仿想象的角色来行动,并尽最大的努力装的更像,甚至还要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补充进来,使之更完美,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把地板当作“马路”,把椅子当作“汽车”等等。针对具体情况,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幼儿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在我的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爱喝豆浆,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给汽车加油“的游戏,喝豆浆前我请小朋友齐读儿歌:“小汽车,准备好,加满油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比比谁最有力量!”,然后比赛喝豆浆,看谁把豆浆都喝光。此游戏幼儿将自己想象成小汽车,喝豆浆就是给小汽车加油,孩子的好胜心理催促他们把“油”加满,最有力量,游戏激励着幼儿变“要我喝豆浆”为“我要喝豆浆”,不但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养成。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素质是现代人才最宝贵的素质。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发展和希望就在于民族创造力的开发,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自选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情感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当他们在游戏中产生一些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的想法时,老师千万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积极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教师应积极创设游戏活动,组织幼儿开展好各种游戏,并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还应注意开展一些训练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游戏,如:拼摆图形;拼图编故事;一物多玩;玩水、玩沙;设置问题,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等。让幼儿充分的挥出自己的创新潜能。
在进行角色游戏“拔萝卜”时,我让小朋友按自己的意愿分组,协商分配小兔子、老婆婆、小姑娘、小花猫、小老鼠等角色,教师做旁白并启发幼儿表演,想想角色的语言、动作。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张扬,他们语言各具特色,动作、表情也别具一格,有一组幼儿竟然演出了这样的剧情:大家齐心协力将萝卜拔出,小老鼠忍不住偷偷啃了几口,恰巧被小花猫看见,小花猫向老鼠扑了过去,老婆婆说:“不要欺负别人,知错能改就行了!”小花猫不听,大家急着去劝阻,追逐着下场……孩子们的创造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领孩子走向活动场地,路上,我对孩子说:“今天我们玩车轱辘,用手轱辘着轮子跑……”话未说完,一个平常爱发表意见的孩子说:“老师,总是轱辘多没劲,我能跳圈圈玩吗?”然后他对我说了跳圈的的方法。我顿悟,是呀,每一种玩具的玩法都不止一种,可以让孩子自主探究嘛,于是我便放手让孩子探索车轱辘的玩法,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的玩法还真不少,跳圈、用车轱辘当袋袋学袋鼠蹦、玩车轱辘战、还有一些孩子把车轱辘当成家玩起了串门游戏……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和想象着,以最大的限度开发着自己的潜能。
户外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培养幼儿自主性、发挥幼儿创造性的一项自主活动,诚然,我们的孩子还缺少真正的自主,教师就应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设计自由、开放的游戏,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创造和表达,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玩,自由自在地探索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玩得其所、乐在其中。
四、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不止是成人才需要,在宝宝的世界里同样也是一门大学问。
所谓社交能力,指的是宝宝和他人结交和相处的能力。宝宝的社交能力,不但对他的智力发育影响极大,而且将深深影响到宝宝成年后的社交生活乃至职业成长。如果父母们希望宝宝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性格开朗、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对他们与生俱来的社交本能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响应,关注宝宝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顺利走上社交之路。经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性格比较内向,性情比较孤僻,见到陌生面孔的人就显得很腼腆,很难跟不熟悉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这种情况尤其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更为严重,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这种状态。例如:让小班的幼儿表演《小动物上幼儿园》,刚开始表演时,可邀请全班幼儿一起上台来表演,只要求他们大胆地表现出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及之间的对话,然后趁机对那些腼腆的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表演中去。中大班的幼儿通过玩“”、“餐厅”、“小熊请客”等游戏,让幼儿共同商定主题,制定规则,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这样,不但加强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有利于克服不良倾向,培养合作精神。对个别幼儿、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发现,游戏中,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的表现创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此时,教师不应静坐、等待幼儿正确行为发生,应通过暗示、提示、教育材料、活动等,主动地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不仅如此,教师应当增加幼儿在操作中和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利用不相同的看法刺激每个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刺激幼儿讨论、协商,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合作、分享等。还应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并通过这些具体的交往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策略,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合作。
五、通过操作材料,使幼儿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操作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操作游戏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操作中学习,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效果。与其他游戏相比,更加突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题地位,它通过调动幼儿所有的感官,运用肌体动作直接作用,也可以创造性地改变游戏材料,从而使幼儿获得新的发现,满足自己的愿望。在这种动态中,幼儿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形成完整的活动经验。但是,老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分配游戏材料,尤其是对大班的孩子,应侧重于游戏的操作难度及复杂性。操作材料宜留有很大的想象余地,力图让幼儿通过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反复尝试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训练幼儿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意识,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品质,培养进取精神。如“贴树叶”游戏,涂鸦墙上画有只有树干而无树叶的柳树,准备有浆糊、春夏秋季的柳树叶和彩笔,请儿童按春夏秋季的顺序把叶子贴到柳枝上去或画相应颜色的叶子,中小班的幼儿对四季树叶的变化了解很少,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贴树叶或画树叶,大班幼儿对于四季树叶的变化有一定的感知,动手能力相对较好,他们多是自己贴或画树叶,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涂鸦墙上的树叶很多,许多小朋友都参与了此活动,有的小朋友还在秋天的柳树下贴、画了落叶,此游戏通过教师提供操作材料,使幼儿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游戏既让幼儿在幼儿园心情高兴和愉快,又让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获得自信、满足,能为幼儿奠定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幼儿是快乐的,才有可能主动学习,从而获得发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是对幼儿的尊重,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在教师指导下的游戏,更能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老师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来组织和指导他们的游戏,以便更好的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定了基础。
上一篇:游戏是有知识的人做出来的
下一篇:游戏是知识产权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