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冲刺知识点
学前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在总结了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冲刺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学前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一、学前教育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在总结了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前教育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既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阶段,也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阶段。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既适用于教学活动,也适用于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既适用于活动计划的预设、内容的选择,也适用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活动区的设置等。总之,只要是有对儿童有影响的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等,都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学前教育原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是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教师均应遵循的,它反映了对所有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另一部分是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学前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作为学前教育对象的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我们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对儿童的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儿童从一出生就具有人格尊严,他们与我们是同样的一个社会成员,不能因为他们小而歧视他们,要杜绝对孩子随意敷衍、盲目指责、任意羞辱的粗暴行为,更不能拿儿童作为宠物玩耍,随意给他们起绰号,当众披露他们的缺陷。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学前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学前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2.发展适宜性原则
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促进每一个儿童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与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都应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的安排应以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度为基础,注重儿童的学习准备。按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即是要找准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孩子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即“跳一跳,摘个桃”。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略为超前”的适度的教育要求,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引导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即既不低估或迁就儿童已有的水平,错过发展的机会,又不可拔苗助长,超出发展的可能性。
3.目标性原则
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能任凭自己的爱好兴趣或喜怒哀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实施教育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把握目标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目标及其特点,把握教育目标的中心内涵和精神实质。由于教育目标是分层次的,有总体教育目标,有阶段教育目标,有各领域、科目的教育目标,有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其中,总体目标是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必须牢牢把握清楚准确;阶段目标是承上启下的目标,相对于教育的总体目标而言,对于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来说,它又具有一定的总体性:而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则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基本单位。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相互制约,共同控制着课程组织的具体过程。
(2)注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
课程发展目标是教师制订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基本目标的达成度,更要注重针对本班儿童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目标或生成新的目标,形成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目标实施的动态过程。
4.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发挥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需要、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环境的创设者、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导”的艺术,要把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幼儿,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承认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前儿童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准确把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在教育与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不同环节,应以准确把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为基础,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学习背景、学习意愿等,为儿童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2)在活动之前还要善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活动中教师不是只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应更多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激发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驱力,思考儿童如何学习,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前儿童努力探索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与其同时,要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
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而教师科学巧妙的引导,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只有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教育计划的设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流于形式,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5.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启蒙性特点,着重在儿童学习的兴趣、方法、情感态度的养成教育上,其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的成长,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必须保证它的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应是健康、科学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健康、科学的,对儿童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而且内容和方法都应该是正确规范的,利于学前儿童正确地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对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2)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对儿童健康发展有利
要从实际出发,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形式要活泼,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学前儿童行为的表率。
(3)教育设计和实施要科学、正确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儿童的实际选择,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要准确无误,要注意各学科、各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量。
6.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自身、儿童群体以及家庭、社会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教育资源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在家庭、社区、教育机构、街道、市场、田野,在儿童自身和儿童群体中,在看电视、听广播、交谈、游戏、旅游等各种活动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在对儿童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其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即时性,是学前教育机构教育难以比拟的。如果闭门办学,不仅造成教育自身的封闭、狭隘,而且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现时代,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在与社会系统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发挥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在学前儿童成长中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是“开放的”,必须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
7.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是指将学前教育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的发展.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各要素,实施教育。贯彻整合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的整合
目标的确定不能单追求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以全面考虑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知识经验、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整个人的发展。
(2)活动内容的整合
它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例如语言教育领域.不仅可以在语言教育领域内部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而且还可以将社会的、科学的、艺术等领域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
(3)教育资源的整合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学前教育的空间,丰富学前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4)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的整合
如,将具有一定联系性的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与活动之间加以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加以互补运用和整合,使教育活动一致地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整个教学法”,其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对外界的反应是“整个的”,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实施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这条原则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各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以上谈到了教育的一般原则,对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育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儿童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保育方面很重要,这是由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1)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
保育主要是为儿童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儿童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引导儿童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学前教育的全部内容。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虽然保育和教育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育的内容。
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儿童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意识地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地影响了儿童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童发展自己的权利。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活动。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儿童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最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1)游戏是儿童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福禄贝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就是生动活泼的游戏。蒙台梭利说: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以过程为导向,以乐趣为目的,以内驱动机为主的活动。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他们儿童身体、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发展以及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游戏活动中易于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
(2)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实施的背景,还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儿童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与儿童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与儿童的主动、自发相关联。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保证游戏的时间和空问,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使儿童充分自主、愉快地游戏,通过游戏促进身心发展。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前儿童认知直觉行动性与形象性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只让儿童静坐着看和听,而应该尽各种办法,引导儿童主动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教师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儿童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的活动性
①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活动来进行的。学前儿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时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为儿童积极主动活动提供可能。
教师既要相信儿童,放手让他们进行各种活动,又要适时地支持和引导,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应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
活动过程要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这包括儿童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和需要、活动准备状态、习惯性行为、动机和情绪背景、学习和活动方式及其特点等。因此,研究和了解儿童状况,对于实现课程组织实施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学前教育机构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如从类型来说,有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亲子活动、劳动等,从活动的领域来说有健康的、科学的、语言的等领域的活动.从表现形式来看,有听说表达类、运动类、动手制作类、小实验等活动,从组织形式来看,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2)教育的直观性
由于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特点,使得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事物。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的。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初级的概念。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考虑体现直观形象性。
①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水平,运用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手段,从具体的、有情节的事物向无情节的事物过渡,从实物类型的直观向图片、模型、语言直观等过渡。
②教师通过演示、示范、运用范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同时,还可以辅以形象生动的、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③通过具体可见或可操作的活动,使儿童比较容易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更快地获得各种知识经验。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对儿童的教育要特别注重生活化。并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功能。
(1)教育生活化
生活化首先就是指教育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例如,课程安排依照学前教育机构生活的自然秩序展开;课程内容可以依据节日顺序展开;或者依据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组织课程等等。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就是要将学前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不论是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应该了解和认识的,都纳入到课程组织结构中加以统整。
(2)生活教育化
生活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指生活教育化。也就是将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已获得的原有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在生活中适时引导,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在成人看来并不重要的小昆虫、小石子、树叶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学前儿童眼中的宝贝,教师若能对学前儿童的世界加以观察.并有效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将会使学前儿童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育活动设计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儿童实施教育。通过帮助儿童组织已获得的零散的生活经验,使经验系统化、完整化。此外。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实施等都要注意生活化。
在这一事例中,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把握教育契机展开教育,并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体现了课程组织生活化的原则。
(3)发挥一日活动整体功能
学前教育机构一日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儿童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还包括儿童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学前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①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无论是儿童吃喝拉撒睡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教学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②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儿童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幼儿园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与学校制度的其他阶段相比。其教育工作有如下特点。
(一)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幼儿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是自愿的而非强迫接受的.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的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送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及送孩子进哪所幼儿园或托儿所。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学习可以很自主和自由。因故未上学前教育机构,事后家长和教师不得强迫他们进行课程补习。
(二)学前教育保教结合
学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十分迅速而旺盛的阶段。也是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生理上,他们骨化没有完成,骨骼坚固性差,容易受损,容易变形。他们的肌肉柔嫩、力量弱,耐力性差,容易疲劳;心理上,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活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需要和别人交往建立起关系,需要成人或年长的儿童带领他们进入社会,获取经验;在法律上,他们虽然具有同成人一样的权力,但他们无相应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岁以下儿童属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他们当然亦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幼儿园前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幼嫩的芽”,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学前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早期,这个时候,是人的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初级阶段,学前儿童开始了初步的社会化历程,面对世界,他们好奇、迷惑,并主动探索,展现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这一时期的教育,要为学前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使学前儿童的体力、智力、品德和情感都得到发展,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较快地适应正式学习生活打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阶段,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具有启蒙性;学前儿童自由地游戏玩耍。甚至进餐、午睡、穿衣等都是结合他们的生活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活动来安排的,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思维,学前儿童只有通过感官和动作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理解它们。因而学前教育具有直接经验性。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真实的生活情形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
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儿童”的界定:一般而言,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我国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上限划在11—12岁
2、儿童的发展范围主要表现在:
⑴生理上:特别是性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已经初步具有生育能力
⑵情绪方面:能够做到情绪自主,具有相对的个人认定和修正情绪的能力
⑶在认知方面:能够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包括自主地做决定
⑷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与同辈、与成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⑸在社会中:能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等
3、儿童观的基本内容:
⑴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⑵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如何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
4、儿童观的重要意义:
⑴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
⑵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
⑶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5、儿童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为:
儿童对公共生活准则的简单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社会性行为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属于内心道德体会的理由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属于客观陈述的理由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在道德行为动机方面,一般年龄越大,动机斗争越复杂。
6、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
⑴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即是一种面向所有儿童的工作
⑵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⑶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
7、《儿童权利宣言》主要内容:
儿童应该受到关怀、爱护和了解;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量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如果有伤残应该获得优先救济;应该有发展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权利;应该有建立友爱、和平精神的权利;无论何种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地区和社会,应该享有上述同等的权利等
8、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
⑴福利性
⑵以社会性服务为主
⑶专业要求高。一方面,做儿童社会工作要涉及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面很广,否则就很难面对发展中的儿童;另一方面,工作中稍有谬误,对儿童的伤害就会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其终生。
9、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1)具有保障的功能
(2)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
(3)具有发展的功能
10、儿童发展的内容:
⑴体能发展:主要是肌肉发展、手眼配合、平衡力的发展,这要求有均衡营养和必要的体能训练
⑵智力发展: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直到孩子学习,训练其观察力、思维力,给他们良好的教育
⑶情绪发展:主要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能力等,要求给孩子关心和爱给予良好的心理培养⑷社交发展:主要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要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避免或纠正社会适应不良
11、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⑴生物学方面的理论
①进化论和复演论
②发展螺旋论和遗传学说
⑵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①人格学习理论
②人格认知理论
③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人格的
④人文主义理论
⑤发展任务的理论
⑶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①关于家庭和父母教养态度的相关理论
②关于社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③组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⑷文化学方面的理论
①文化的概念
②有关社会文化的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理论
12、儿童福利的涵义: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指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辅助等恢复性功能。此类福利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福利。广义的儿童福利的对象是所有的家庭和儿童,并不单纯局限于处于不利境地、需要帮助的儿童群体。这一类型的儿童福利具有发展取向,是一种制度性的儿童
13、福利儿童福利服务的类型:
以服务的方式为依据分为四种:
⑴支持性服务:指通过提高家庭的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促进儿童福利
⑵保护性服务:讲求最小程度地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发展过程的稳定,其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被忽视及被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
⑶补充性服务:是对儿童生活的基本状况作必要的改善,但仍有部分保留,针对透过辅助有可能恢复功能的一些家庭
⑷替代性服务:指完全用替代性的措施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针对子女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需要短暂地或永久解除亲子关系的家庭
14、儿童福利政策:是一套谋求儿童幸福的方针或行动准则,其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
15、儿童福利发展取向: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涉主义、尊重家庭与双亲权利及尊重儿童权利与自由
16、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具体目标:对学龄儿童要教养结合,使他们在的肢体三方面全面发展,至少要让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培养前途的应该让她让他们深造;对婴幼儿以保育为主,使他们健康成长,对智力健全但肢体残疾的,是养治教相结合,尽可能给予矫治和康复,并进行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对智力发育不全的,要尽可能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加简单劳动的.能力等。
17、儿童福利行政:是政府机关或公共团体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的行政过程
18、儿童福利行政的基本程序:
⑴围绕儿童发展与问题发掘事实,分析社会中儿童的情况并决定符合儿童需要的社会服务的方向和目标
⑵决定达成儿童福利目标的最佳途径,包括儿童福利总体目标的分解,对于具体儿童福利项目的设计等
⑶设计与分配用于儿童福利的社会资源,这既包括对儿童福利投入比率的设计,也包括对儿童福利资源的具体划分
⑷建立儿童福利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分配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划分职能范畴,形成儿童福利机构的有效运行机制
⑸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部署,这是对于儿童福利工作者的组织和智慧,它是实现儿童福利目标的关键步骤,也是儿童福利行政的保证
⑹督导与控制有关儿童福利的人事及经费
⑺记录与结算
⑻供给财源
19、儿童福利行政要素:
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方法
20、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⑴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
⑵促进对儿童的养育
⑶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⑷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
⑸儿童卫生保健
①妇幼保健②学校卫生工作
⑹家庭服务中的儿童社会工作
①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②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服务
⑺儿童权益保护
⑻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
①儿童福利院,或称院内救助、机关教养②家庭寄养③收养
⑼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①首先是身体的康复
②教育
③要通过多种形式使之去适应其他人群,适应主流社会,扩大儿童的接触面,引导他们接触社会,使他们建立信心,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1、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⑴儿童个案工作⑵儿童团体工作⑶儿童社区工作
2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儿童对福利保障重视性表现在:
⑴接收、改造、建设了一批儿童福利院,使失依儿童得到比较周到的照顾
⑵通过立法及动员社会力量,保证适龄儿童较高的入学率
⑶推广计划免疫,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⑷开发儿童优质产品,推广科学养育知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⑸设立多种儿童娱乐机构,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⑹建立各种儿童咨询服务治疗机构,直接为儿童服务等
23、我国政府的有关福利政策:
⑴在《宪法》、《婚姻法》等国家打法中规定了儿童享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被抚养权、继承权等
⑵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以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还有一批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条例》等具体法规,规范了儿童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⑶在儿童医疗卫生保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法规,推行了免费免疫接种计划,大大提高了儿童健康水平,《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力地保障了在学儿童的健康
⑷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为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校外教育机构、儿童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⑸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些新的法规相继出台,其中有不少涉及对儿童的服务,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继续推行的包括养育孤儿的”五保户“制度等。
24、我国主要的儿童福利行政系统:
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综合协调机构
⑵民政系统:政府机构
⑶共青团系统和妇联系统:是带有行政色彩的群众团体,负有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和儿童事物的职能
思考题:
1.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试述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与功能。
3.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
1、“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指的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其起始年龄约为12—13岁,即青春期开始来临的时期,而下线的年龄则应止于社会会成熟期
2、“青少年”的涵义:
⑴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
⑵青少年是一个转折期
⑶青少年是一个关键期
⑷青少年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3、青少年社会工作包括要素:
⑴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
⑵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
⑶辅导是青少年工作的本质特征
⑷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
4、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⑴以教育为主的青少年工作时期
⑵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工作时期
⑶以全面服务为特征的独立青少年工作时期
5、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⑴生物进化理论
①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②复演理论
⑵精神分析理论
①心理发展论②人际关系理论③心理社会理论性
⑶学习理论
①操作学习理论②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
⑷认知发展理论
①道德发展理论②社会认知理论
⑸社会文化理论
①文化人类学理论②社会文化理论
⑹社会学的角色扮演理论
6、青少年是福利的涵义:
⑴青少年是福利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理念
⑵青少年是福利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
⑶青少年是福利是一种社会行为
7、青少年福利的定义:狭义的青少年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广义的青少年福利是面向社会中的每一个青少年,旨在促进每个青少年全面加快发展的全面的福利服务。
8、青少年的福利需求:
⑴青少年需要获得基本的生活照顾,家庭与社会应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生活和养育需求
⑵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包括适当的身心医疗照顾和预防保健服务
⑶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应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⑷应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就学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⑸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家庭和社会应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备,并教导其学习良好的娱乐态度及习惯
⑹拥有生活能力的需求,家庭与社会应培养青少年有关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技巧、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价值观等多种能力
⑺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家庭和社会应协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没增进自我成长的能力
⑻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保障青少年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及免于被伤害等权利。
9、《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为世界青少年事业提供了青年需求基本范畴:
⑴达到符合青年愿望的教育程度
⑵得到与他人的能力相适宜的就业机会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足够粮食和营养
⑷增进健康和避免患病致瘾,而且无各种形式暴力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⑸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宗教或无任何其他形式歧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⑹参与决策过程
⑺从事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改善农村和城市地区青年人的生活水平
10、国际社会关于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⑴各国应为其青年人提供接受教育、掌握技能和充分参与社会所有方面的机会,以期他们能够获得生产性就业和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⑵各国应保证所有青年人能按照《联合国宪法章程》和有关人权的其他国际文书的要求充分享受人权和基本自由
⑶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消除对青年妇女和女孩的一切形式歧视,排除两性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和赋予妇女权利中的所有障碍,并确保女孩与青年妇女享有接受教育和就业的充分而平等的机会
⑷各国应按照相关文件,在计划生育、家庭生活、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性传染疾病、HIV感染和艾滋病预防等领域,满足青年人的需要
⑸环境的保护促进和改善是青年人认为对社会未来福祉特别重要的问题之一,各国应鼓励青年人包括青年组织,积极参与旨在保护、促进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方案和行动
⑹各国应采取措施,改善生活在特别贫困条件下的青年人的命运,包括保护他们的权利
⑺各国应采取措施,发展残疾青年接受教育和就业的可能性
⑻各国应将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作为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事项,要特别注意到青年就业,并应采取措施消除对童工的经济剥削
⑼各国应对青年人提供必要的保健服务,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包括采取消灭诸如疟疾和艾滋病等疾病的措施,并防止他们服用有害药物和遭受吸毒、吸烟和酗酒成瘾的影响
⑽各国应将人置于发展的核心,使我们的经济方向能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确保青年人成为发展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受益者。
1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⑴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是由处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中的较高层次的人员所进行的关于青少年社会工作全局方面的计划、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
⑵微观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为青少年服务的具体工作,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部分。
12、微观青少年工作的内容:
⑴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
⑵道德及品格的辅导
⑶学业辅导
⑷健康成长辅导
⑸就业辅导
⑹生活方式辅导
⑺社会交往指导
⑻婚姻服务
⑼特殊青少年服务。
13、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看法,培养其正确的政治方向
⑵引导青少年形成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正确态度,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
⑶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时的正确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
⑷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树立科学方法论
14、道德及品格的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道德理论认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基础
⑵运用多种手段帮助青少年通过认识到的理论以及道德观念斗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⑶通过工作帮助青少年在日常道德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通过对道德行为的指导,帮助青少年克服不良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15、学业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激励远大的与社会相联系的动机,强化直接与学习动机相联系的动机,不断提高青少年学习的自觉性
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加青少年个体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独立性,使之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⑶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使之更为广阔和深刻
⑷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促使其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⑸帮助青少年化解处理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之间产生的压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16、健康成长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辅导青少年了解认识生理发展的知识,普及卫生常识,帮助青少年更科学地认识自己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⑵辅导青少年掌握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地增进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
⑶帮助青少矫正身体和心里的缺陷
17、就业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对青年就业意识的正确引导
⑵辅导青年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
⑶为青年择业提供直接的服务
⑷进行就业训练
18、生活方式辅导的主要内容:
⑴指导青年对物质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重点,帮助青年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养成勤俭朴实的好作风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情趣,发展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指导好青少年的闲暇生活
19、社会交往指导的主要内容:
⑴通过社会交往实践指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是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如合作精神、正确认知自我等方面不断提高
⑵培养青少年正常的交往情绪和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⑶锻炼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使青少年的领导才能、社交礼貌、交往态度等方面不断提高
⑷对社会交往障碍或发生困难的青少年进行帮助和矫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20、婚姻服务的主要内容:
⑴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如恋爱中的严肃态度、对婚姻本质的正确认识、对家庭的责任感等
⑵知道青少年的恋爱婚姻,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他们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他们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婚姻调解、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青年人的婚姻质量
⑶婚姻介绍,为一些有特殊需要的青年人发挥中介作用
⑷在家庭婚姻服务中,依法保护青少年,特别是少年的利益,与早婚现象作斗争,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早恋”的情感。
2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⑴个案辅导
个案辅导即以青少年个人为对象,根据其基本资料和活动记录,予以有计划和系统的辅导的方法,目的是使其由协助而自觉、由自觉而达到自动自发的自我辅导的境界。
①商谈与观察②访问③共同活动
⑵团体活动
①榜样示范②行为锻炼③情景感染
④竞赛激励⑤角色模拟
2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和宗旨:
⑴教育功能,即帮助青年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⑵开发功能,即努力发掘青年的潜力,发挥青年的优势
⑶服务功能,即全面地关心青年,帮助青年安排难解忧
⑷保护功能,即代表青年的正当利益,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
23、中国青少年工作机构:
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⑵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2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作用:
⑴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参与包括社会福利制度在内的各种政策、法令、特别是有关青少年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⑵教育青少年牢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帮助他们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⑶带领青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带领青年在推动科技进步中施展才干,带领青年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有所作为,带领青年在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奋勇当先,带领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
⑷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25、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社会职能:
⑴团结只能⑵代表职能⑶服务职能⑷协调职能⑸联络职能
26、目前全国青联的会员团体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乡镇青年企业家协会、各省、市、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和一部分特邀青年代表
27、青少年的发展愿望:
⑴学习成才⑵娱乐休闲⑶参与社会
28、当代中国青少年问题:就业、教育和保护
29、政府及专家学者针对青少年互联网问题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⑴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与探索,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互联网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优势作用,抑制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
⑵大力开展专门针对互联网络经营场所的管理工作,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网络营业场所,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中心、教室等
⑶积极开辟寓教于乐,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喜闻乐见的健康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⑷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对于部分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辅导和帮助工作,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健康成长。
30、中国青少年是工作的发展:
⑴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⑵服务性不断增强
⑶社会化趋势日益突出
思考题:
1.试述青少年概念的涵义。
2.试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及功能。
3.试述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
4.试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可用性”这个概念自入行以来就听说过,但是没有好好的深入学习过,去年转正报告的未来工作计划也提了一下想对在做的几个系统进行可用性测试,虽然不知道日程计划能不能提上去,这两周还是着重学习了一下可用性测试,本文做一些归纳总结。
可用性有如下五个属性:
而“可用性测试”就是邀请一批真实的典型用户针对典型场景操作产品,并鼓励他们在尝试完成任务的时候出声思考,可用性工作人员在一旁观察、聆听、记录,发现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可用性问题。它适应于产品前期设计开发、中期改进和后期维护完善的各个阶段,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
我们作为产品的Manager、Designer、Coder,作为产品的爹妈,孩子身上有几颗痣都很清楚,孩子性格随我没毛病,认为这个功能理所当然应该这样设计。所以产品设计者是专家用户,而用户知识普通用户,我们不能完全代表典型用户的想法。听听来自用户的真实声音,有利于提升设计价值。
所以可用性测试主要是为了从易学性、效率、可记忆性、错误率和满意度五个维度衡量产品可用性,同时定位产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而优化产品。
再有一点,设计需要平衡产品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所以可用性测试也与公司商业目的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测试才能成为解决问题和寻求机会的有效工具。
NNG的Jacob Nielsen列出了以下三个场景:
1.在迭代的过程中,特别是两个迭代之间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本期的设计是否解决了之前的问题,或者我们还需要继续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
2.数据不会骗人——对于竞品的可用性分析,可用性测试得到的指标是非常有用的。
3.在每一次新的发布之前,我们需要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当我们对现在的设计方案没有很大的把握的时候,一次可用性测试可以告诉我们,新的版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发布了。
需要确定可用性测试的问题焦点,需要尽可能的精准、清晰、可测量、可观察,比如关于功能点、界面、流程等。可以询问利益相关者,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专注于能够实现产品ROI的研究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共识:“可用性测试任务是为了用户的实际目标,而不是我认为用户想要做的事”。其次下面是任务设计的几条核心方法:
a)根据测试目的列出任务清单,任务不宜过多,必须是紧贴核心测试部分的;
b)对每个任务给予用户合理的动机,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功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使用产品想要达到的目的;
c)将任务赋予真实场景,毕竟用户使用产品都是有真实场景的。
总之,设计测试任务就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要做什么事”,紧抓“人”、“情景”、“目标”三个要素。
撰写测试脚本是为了预防在正式测试时不知道该问什么,该记录什么,没有头绪,一片混乱。可以根据测试结束后的结果统计分析的维度出发,结合任务清单,自下而上的分析应该在测试时需要问的问题,还有需要观察的注意点。比如:
询问:进入页面,首先看到什么?然后看到什么?用户会想点开什么地方?每个分类上面的数字,用户有没有注意到?……
观察:用户探索了那些内容?用户说了什么?正面评价?负面评价?用户的表情,是否有皱眉噘嘴等负面表情?
测试实验室所需要的硬环境肯定是要完善的,比如:
a)实验室环境:不管是会议室、还是专门的装有单面玻璃的观察实验室,至少要干净整洁,能让用户心情放松的;
b)测试设备:使用什么终端产品、网络环境要畅通、账号要先注册等;
c)记录设备:录音、录像、录屏等,记录测试过程可以帮设计师会议访问的场景,填补一些缺失的笔记。可以用一些录音机、摄像机、眼动仪、鼠标轨迹记录、QuickTime、Mobizen、Display Recorder、SCR、Magitest等软硬件。
预测试就是正式实施之前,邀请同事模拟几次,发现测试时的问题。把正式的流程走一下,包括设备调试、访谈切入、问题提问、观察记录、结果分析,把录音和录像都看一遍,从中发现测试时的问题。
样本数量:根据Nielsen和Landauer的研究,可用性测试发现系统中问题数量与测试人数遵循以下公式: P=N(1-(1- L) n)
其中P为发现问题的数量,N是系统中存在问题的总量,L是通过研究单个用户可以发现的用户比例,根据经验L的值一般被定义为31%。此时我们可以绘制出P关于n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此外,Nielsen还给出了以下的一份数据:根据83例NNgroup最近进行过的可用性咨询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下右图的可用性问题数量——招募用户数量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招募 5-8名用户的时候,就足以暴露出系统中的大部分可用性问题了。而此时再测试更多的用户,并不会为我们的洞察带来明显的提升。
寻找用户:分为三步骤,招募信息投放—>筛选问卷—>电话联系,核心原则是“让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参与”,通过了解用户的态度、行为、目标来甄选,与用户画像匹配的用户。
从测试当天接待用户开始就需要保持一个友好态度,能够让用户放下警惕,能够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测试。开场主持人可以做一些自我介绍,热热场,缓和一下测试的氛围,表明测试的目的,告知用户我们非常希望您能畅所欲言,这个测试没有对错之分,不要担心做不好,真诚的希望我们和您一起去发现产品的问题。而且如果有录音或录像,一定要让用户知晓有此类行为,但是会对测试资料保密,可以签署保密协议。
根据准备的测试脚本进行测试,至少需要两位工作人员,一名主持人做任务引导、询问问题工作,一名观察记录员观察用户情绪、动作、记录用户行为、想法。测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观察:察言观色,识别用户的情绪,思考中、皱眉、犹豫、惊讶等,通过用户情绪判别任务的难易,用户是否无法完成任务,那么就应该终止该任务的测试,并且舒缓用户情绪。
b)询问:询问采用一般疑问句,具体客观地重复用户刚才的行为表现,如果用户没有自己主动说出原因,可以“顺便”问以下“为什么?”或通过身体前倾、目光注视等非语言方式来暗示用户你希望能听到更多内容,若用户很快、坚定地说出原因,则该理由的可信度较高;如果用户犹豫、或难以说出原因,就不要继续追问。
c)倾听:做一个好的聆听者,用户讲话时,可以用点头、嗯嗯、眼神交流等反馈给予用户提示我们在认真的听,您继续讲下去。
d)鼓励:鼓励用户出声思考,测试中的问题大胆讲出来,而且要肯定用户的建议,给予鼓励夸奖,认同其价值。用户遇到困难时,不要提供帮助,可以适当鼓励。
首先一位用户测试结束后,可以先趁着记忆犹新,简单的做半小时整理工作,主持人和笔录互相核对。然后等全部测试完成再进行可用性水平和问题分析。这里按照我的理解做了一份可用性问题的总结模板:
在《Don`t Make Me Think》中Steve提到一种10美分的简易可用性测试,对于早期起步阶段、需要快速迭代的产品,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简单做一下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工程》中讲到11条可用性的经验准则,也一起记录一下:
到这里让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十二条UX设计准则,也在此安利一下,免得我找不到了,网站也做的很不错,网站地址👉: Laws of UX。
[1]可用性工程
[2]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秘笈
[3]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 fries的回答-知乎
[4]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妖叶秋的回答-知乎
[5]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韩正双的回答-知乎
[6]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 Kelly的回答-知乎
[7]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苏静婷蝙蝠小玩子的回答-知乎
[8]【用研说】可用性测试操作指南
[9]可用性测试:任务评估模型与计量方式
[10] 4个方面,聊聊如何做一次更高效的可用性测试
[11]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研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2]用超多实例,解析「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在设计中的应用
上一篇:游戏设计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
下一篇:游戏设计相关法律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