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向教师进行“理论灌输”式的培训和单方面“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已被证明收效甚微。教师的教育活动本身自有一套知识逻辑,仅靠外部影响和他人知识,难以促进教师实质上的发展。[1]因此,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结构,把握其发展条件,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自主建构个人知识,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实效性的提高不无裨益。
一、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结构
个人知识问题素来是复杂的,其结构的划分方式也不一而同。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划分方式中,影响较大的可归为两类。一类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姜勇曾总结国外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研究成果,认为:“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不同,但都会包括这四种重要的成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以及关于情景的知识。”[2]另一类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划分,正如陈向明认为,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结构至少包含信念、教师主体、问题情境和行动中的反思这几个构成要素。[3]本文谈及的教师个人知识,意指教师这一独特的职业角色应该具备的知识整体,其本质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的,一整套的包含符号、方法和信念等内容的逻辑体系。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应包含以下四个构成要素:理论与事实、方法论、信念、情境。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并作为一个整体对教师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见图1)。
1.教师个人知识的理论与事实构成
“理论与事实”是教师拥有的关于教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命题或图式。理论与事实并非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有的理论可以有多个例证来解释或证明;有的理论却没有任何事实支撑,教师可能仅仅是记得了一个道理,但却并没有结合实际真正理解。并且,还存在理论与事例错误匹配导致误解的可能性。种种情况表明,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结构中的“理论与事实”构成,并对其进行不断扩充、更新、澄清。
作为知识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理论与事实”本身不体现教师个人的情感及价值去向,而是作为一个“材料库”为行为或思维加工提供参照,为其他三个构成的建构提供原材料。教师以往的生活经历、教学经验、所学习的理论,存放在这里,在知识结构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向其他三个构成输出例证或理论解释,使教师对情境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建构出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信念及方法论体系。
2.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论构成
教师如何监控自己的发展状态,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是需要教师动用自己的方法论知识构成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或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方法。教师必须随着需求、对象、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这要求教师的方法论构成必须处于不断的更新调整之中。
从层次上看,教师个人的方法论中既有对整个思维、行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式方法,又有面向具体情境的策略式方法。理论式的方法取之于万千具体情境的共性,无法直接作用于具体情境,要对日常实践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师面对的不同场景、对象、任务等进行具体化。教师个人的日常经验又常常是零散、不确定的,甚至是包含错误的,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理论上的提升。连接这两种需要的桥梁,就是策略式方法。
3.教师个人知识的情境构成
每一位教师都是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人,其个人知识结构中必然有来自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具体情境中的成分,也必将面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每一个情境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丰富的含义,教师“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她)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问题,他存在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4]。
尽管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教育情境各有差别,但同一名教师所面对的具体教育情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教师往往面对相似的学校文化氛围、相似的班级和学生,及相同的教学科目。这就为情境知识构成的积累和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与学生长久的情境性接触中,教师得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而且,这种对情境特点的深入把握,可以让教师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迅速找准要点,对症下药,采用最为适当、有效的方法。
4.教师个人知识的信念构成
教师个人的信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5]。如果一个教师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试能考高分,他会对教材上的“考试重点”详细讲述,会让学生“放弃”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去记忆标准答案。我们一度认为这是教师错误教育观的结果,然而,这并不仅仅是教育观问题,教师的行为是整个个人信念系统作用的结果。教师对社会发展趋势、需求的看法,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点等,会结合成为一种“信念假设”。面对各种价值冲突,教师从自己的“信念假设”中出发,在对各种价值取向和需求的比较中做出行为决策。
有些教师知道不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于疲劳而影响健康,但还是无法在现实中做到。部分原因在于外界压力让教师“不敢放松”,还有部分教师对应试教育“不愿放手”。在后者的“信念假设”中,为学生好,就需要让学生拿高分、上名校,这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信念。
二、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对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的考查,理应围绕个人知识的四个构成来进行,进而引领教师的个人经验,构建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决策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具体而言,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关键在于新理论的获取
认知平衡的打破是推动知识结构发展的起点。教师只有在对当前知识结构不满的时候,才会主动地去获取新理论,改变知识结构,直到问题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或“完善的需求”是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的契机,也是知识结构得以发展的关键。
本来,教书育人者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当前存在着诸多违背这一原则的教育行为,其中,少数或许是有意为之,大多数却是在教师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教师要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经验的缺陷,仍旧在自我编织的‘茧网’中辛苦地忙碌着;要么即使看到了症结所在,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仍旧抱残守缺。”[6]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发展,就谈不上自主发展,其知识结构也会在“茧壳”里止步不前,难以应对新的问题。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您看到了什么如下:
1、游戏作为幼儿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它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毋庸置疑,幼儿园的教学中,游戏是教育幼儿、引导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身体素质来设计合理的游戏类型,寓教于乐,帮助幼儿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学习丰富的课外实践知识。
2、大多数幼儿园进行户外自主游戏时,都会选择设立关卡的模式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确保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的配合顺利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让幼儿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加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还能够提升幼儿思考问题、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指导,幼儿面对问题时就会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将游戏中的引导与学习效果发挥到最大效用。
4、户外自主游戏也有不可忽视的规则和潜在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思考奠了定坚实基础。
扩展知识:
自主游戏的定义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的过程。
它强调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游戏的生成性,提倡给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快乐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从而达到自觉教育的目的。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帮助孩子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良好条件,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那么,如何保证和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呢?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不断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器械,发展幼儿的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及攀登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真正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打造适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校园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以环境去诱发幼儿参与运动的热情,不断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呢?
1、调整优化自然环境
实施体育活动,首先要调整和改善幼儿园现有的自然环境,确保开展丰富的活动。于是我们对本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如利用高矮凳和跨栏等创设跑跳区等。同时我们还利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开展各类运动项目,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体育活动环境,锻炼幼儿的运动体能。
2、注重辐射运动精神
我园不仅从外部设施入手优化运动环境,还注重从内环境、文化建设入手,营造童趣运动环境的文化氛围,如利用幼儿园走廊、楼梯、大厅等宣传体育明星、体育项目、体育精神等,从硬件设施设备上发挥环境的激励、教育作用,彰显“运动”的环境特色。
二、挖掘体育器材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价值研究
运动器械是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基本条件,在我园快乐体育运动建构过程中,我们提倡体育运动器械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互动性。
1、器械重组,玩出精彩
不同游戏材料的提供能引起幼儿创造出不同的玩法。以常见的平衡木为例,我们利用平衡木、其他材料以及现有的场地开展了组合活动,教师为幼儿搭建了形状、宽度、高度不同的小桥。有的小桥上设置了障碍物,如具有一定宽度的草帽、具有一定高度的瓶子、在平衡木上架空铺上彩绸;有的把平衡木与其他固定玩具辅助使用,如平衡木和钻洞玩具组合成桥洞隧道,平衡木架在轮胎上变成一座高高稳稳地桥。
2、一物精玩,培养自信
器材作为幼儿运动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我们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精玩。如教师用PVC管搭建的一个可以用来跑跳、钻爬的体育器械。活动初期,可以把这个器械调低一些;活动中期,通过器械的调高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高度和密度;活动后期,幼儿出汗、活动次数减少时,可以恢复到前期的器械摆放,降低活动强度。让幼儿通过努力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自信和勇敢。
三、开发幼儿创新思维,做到玩、学、教有效结合
幼儿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所生活的环境熏陶下,父母与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产生的。幼儿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因此在户外游戏过程中我们尝试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运用不同的游戏方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鼓励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创新思维,比如让幼儿通过自己游戏,在玩中乐、玩中学,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同龄孩子可以学习同伴的方式方法,小年龄幼儿可以观察哥哥姐姐的玩法,让幼儿在观察其他幼儿的游戏中发现同样的材料不同的玩法,让幼儿直观的感受一物多玩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游戏的创新意识。
四、积极探索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1、游戏化的体育活动
在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我们从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出发,构筑了以目标梳理、分层定位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的传统与创新并重的体育活动模式,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提出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和要求。如在中班《快乐向前爬》活动中,通过障碍爬、钻山洞游戏,最后到身体贴地,手脚协调用力向前爬,不能碰到红外线到挑战更低的红外线。游戏化、情景式的充满童趣、乐趣的运动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尝试、大胆参与,变被动运动为快乐运动。
2、挑战性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根据幼儿动作均衡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户外运动区域按不同的运动功能划分为走跑跳区、平衡区、钻爬区、投掷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的使用各班每周轮流一次使用,其中内容、材料、玩法都由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季节与天气的变化等自主进行调整变换,以分别满足年龄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与年龄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体育活动需要。
五、注意安全教育,使幼儿更加健康地参加户外体育活动
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应重视安全教育。广泛的户外活动,儿童的分散活动过程中,老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孩子。因此,有必要对活动前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向儿童解释活动的规则和预防措施。
幼儿园应加强健康与安全教育,重视和尊重健康教育领域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对幼儿知识、情感、意图和行为的积极作用,实现幼儿的健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协调发展,让孩子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价值。教师应组织孩子参加适当的户外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但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状况,否则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户外运动可以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阳光,增强孩子的皮肤抵抗力,同时也减少孩子儿童补钙率,增强机体调节功能和适应能力。
上一篇:玩游戏能增加什么知识技能
下一篇:玩游戏能增加什么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