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游戏是一种生活体验,而且是一种主动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这样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讲,与读书(被老师家长强迫的读书除外)、看电影这样的体验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从游戏中获得的东西其实和读书、看电影很有多类似性。只是这些类似性中,有一些是大家熟知的,还有一些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了很多人的忽视。
与读书看电影相同,很多时候我们玩游戏是为了乐趣。这一点估计没有人会有异议。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玩游戏,并且玩到了一款你喜欢的游戏,那么自然而然你从游戏中得到了你想要的相应的乐趣。
比如,我有一些朋友喜欢玩解谜游戏,因为对于聪明人来说,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本身会有成就感,这就是一种智力上的快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乐趣基本上就是这个层次的乐趣,我想大抵可以用「消遣」这个词来概括。但真正游戏能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于此。
同样,我们还是那读书和观影来做类比。相信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会通过读书和观影(也泛指观看各种视频)来学习。
对于游戏来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游戏来学习。这听上去似乎是一种令人讶异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读书一直都是备受推崇的一种学习和了解世界的手段。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同别人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真开心,用集体的欢乐来温暖孤独的心,使之变得合群起来。
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增加了幼儿的社交频率,使幼儿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行动。
幼儿游戏的特点
1、具体性: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
2、虚构性: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和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代替物的使用,是象征性的。
3、兴趣性: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
4、主动性:游戏是由儿童内在驱动力产生的,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安排游戏进程,按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
5、社会性:游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儿童游戏的基本源泉。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
游戏的最基本作用是愉悦心情,同时游戏也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本人不太喜欢玩网络游戏,一是觉得玩网游的成本比较高,又得去网吧,又得冲点卡的,咱没有这方面的预算,再就是担心自己抵制不住网游的吸引与诱惑,索性直接就不玩,也不用担心沉迷网络游戏,省的家长担心。不过手机上的单机小游戏我还是很喜欢玩的,可能在很多朋友看来这种游戏很无聊甚至低级,但在我看来,这种游戏能够玩到极致也是高水平的体现,这种游戏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更加的简洁、直白。
俄罗斯方块,说起这个名字感觉已经很久远了,最早的游戏机几乎都配备这一游戏,简单、无聊但又同时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力、组织能力、抗压能力。很多朋友会说,一个叠积木的游戏哪来的这么多说道。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事物蕴含的道理越丰富。当一个个积木下落时,你应如何摆放,横放还是竖直,是选择消除当前还是盖高楼等待时机一次性消灭底层建筑获取高分,这都是对游戏者组织能力的考验;一个积木、一百个积木、一千个积木……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木数量的增加是对游戏者耐力最大的考验,只有耐住性子,才有通关的可能;堆积的积木越来越高,积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高压条件下如何临危不乱做出合理的安排调配决定着游戏的成败。
从简单的游戏中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进而提升自我。再拿现在玩的比较火的开心消消乐来说一说,其实这款游戏也是在其他组合消除的游戏(比如五彩连珠)基础上丰富演变而来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尽量多的、快的消除游戏中指定的元素,这类游戏需要一个全局观,从整个游戏的角度出发组合消除并不能只考虑当前某个位置的情况,这种全局观同样是当前社会中所普遍要求具有的,所以在玩这类游戏时,这种从全局出发考虑的观念很值得我们学习。
纸牌游戏作为最传统的游戏,无论是在真人游戏还是在线上游戏中,对于团队精神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牌好并不一定导致团队胜利,队友间的配合才是制胜的法宝。这与现如今的社会观念不谋而合,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取得共同发展。